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: English (英语)

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。与此同时,钢在许多应 用中的主导地位被其他材料取代。在下面的采访中,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 李新创讨论了这些问题,归纳了应对行业挑战的方案。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。

您认为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?

李新创: 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能严重过剩和如何开 拓钢铁应用领域,但需要明确的是,钢铁产能过剩是全球各产 钢国普遍存在的问题,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,而不仅 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,更不是中国钢材出口增加导致了全球 钢铁过剩问题。其主要原因是,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各国经 济增速明显降低,经济复苏乏力,基础设施、工业建设、居 民消费等下降,导致全球钢铁需求不振。比如,2015年全球 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.7%,而中国为71.5%,近年来都持续降 低。这是导致国际钢铁市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。

2050年,中国电炉钢比例 将达到30%以上。”

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需要哪些类型的方案或开发成果?

李新创: 化解过剩产能和开拓钢铁应用领域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 两端同时持续发力。供给侧改革侧重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,提 高钢铁竞争力,更好地满足了下游用户的有效需求,属于“ 质”的提升,为需求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;需求侧改革侧 重市场和领域的双拓展,改变了客户的新认知,只有客户想 不到,没有企业做不到,属于“量”的拓展,为供给侧改革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因此,供给侧、需求侧是相辅 相成的统一体,“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”,供给侧的强 力出清与需求侧的拉动托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钢铁行业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需要哪些类型的方案或开发成果?

李新创: 化解过剩产能和开拓钢铁应用领域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 两端同时持续发力。供给侧改革侧重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,提 高钢铁竞争力,更好地满足了下游用户的有效需求,属于“ 质”的提升,为需求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;需求侧改革侧 重市场和领域的双拓展,改变了客户的新认知,只有客户想 不到,没有企业做不到,属于“量”的拓展,为供给侧改革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因此,供给侧、需求侧是相辅 相成的统一体,“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”,供给侧的强 力出清与需求侧的拉动托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钢铁行业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关于钢铁生产的近期评论显示出一个悖论:钢是最有用的人 造材料,但大多数产钢企业举步维艰。国际钢铁行业整体上 应当如何做才能保证未来的繁荣?

李新创: 首先应该明确,这不是一个所谓的“悖论”,“最有用 材料”与利润低是矛盾统一体。钢铁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, 生产利润的高低都不能否认其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 献。从另一个方面讲,正是大多生产商看到了其不可替代的 重要作用,大幅增加了钢铁行业的投资,加剧了钢铁产能 过剩。为了确保钢铁行业未来的繁荣,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 市场公平,加强公平执法,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,比如 克制使用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措施,通过公平竞争促进淘汰 落后和产业升级。依靠严格执法,引导钢铁企业向环境保护 要发展空间,向能源节约要发展效益,向质量品牌要发展市 场,向安全生产要发展保障,向工艺技术要发展基础,促进 钢铁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到2050年时,典型钢厂的工艺和设备同今天相比会有哪些不 同?

李新创: I推进智能制造、促进绿色发展是钢铁行业未来很长一 段时期内发展的重点和主题。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装备的改造 升级为智能制造、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,同时又反过来 促进了工艺装备水平的大幅提升。因此,在可预见的未来, 装备的大型化、生产的智能化将与今天有明显不同,比如在 环境恶劣、危险、操作一致性要求高的测温取样、产品 搬运、喷印贴标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,劳动生产率将 大幅提高。同时,钢铁企业与城市互依共融的协调、绿色、 共享发展也将彻底改变钢铁“傻大黑粗”的旧形象。

李新创

李新创现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(MPI))院长,享受 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他是一位教授级高 工,也是一位注册咨询工程师((投资))。李新创负 责了中国钢铁工业“八五”到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的 编制,他还参与了振兴计划和旨在化解过剩产能的 产业调整政策的制定。除了发表70多篇关于钢铁行 业发展的文章,他还出版了两本专著《论钢铁工业 可持续发展》和《中国钢铁转型升级之路》。

在您看来,今后几十年内会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吗?

李新创: 钢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,创新驱动是钢铁工业发展 的第一动力。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人 员、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,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, 钢铁行业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将不断涌现,技术持续进步将 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。比如,首钢京唐公司经过 4年的坚持改进创新,在生产中采用了220多项国内外先进技 术,其中数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但应该看到,钢铁行 业工艺流程已十分成熟,像转炉和连铸这样具有革命性的重 大技术突破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的难度还是较大。工艺技术 的进步将更多体现为某一工序技术的创新(比如非高炉炼铁 和近终形轧制),以及节能、环保等技术的提升。一些局部 工艺技术创新会得到积极推进,如煤制气技术等。

钢在哪些领域面临着被替代的威胁,需要做些什么来使钢保 持竞争力和继续成为下游制造商的材料选择?

李新创: 作为在制造业、建筑业应用比例最大的材料,钢铁 被替代的风险越来越大。事实上,在近些年,科研院所、生 产企业在汽车、航空航天、电子、建筑等领域,一直在不断 开发钢铁的替代材料,而且取得了应用成效。铝是最早成为 钢铁替代品的汽车制造材料,用铝代替钢材可使整车质量减 少40%,因此,铝现在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中用量仅次于钢 材和铸铁的材料;碳纳米纸已经被应用于军事、航天等高端 领域,它的重量仅为钢铁的十分之一,但是强度却是钢铁的 250倍;高强泡沫塑料在建筑用排水管、水箱等产品中的应 用比例不断提高。钢铁行业应正视这种威胁的存在,不能坐 以待毙。一是要加大研发力度,积极开发轻量化、高强化的 钢铁新品,突出钢铁质量轻、性能强的优势;二是加大研究 冶炼、轧制工序节能降耗新技术,从生产过程减少物料消耗 和排放,突出钢铁低耗能、低排放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;三 是要加强研发服务,采用先期介入的研发服务模式,深入了 解、真正参与到下游用钢行业新产品研发的过程,保证新钢 材品种与新产品研发的同步性。

到2050年,可能出现哪些新的金属产品应用?

李新创: 新金属产品的研发,重要方向应该还是对已有金属产 品的使用、加工性能的再提升。轻量化、高强化的合金材料 新产品,如铝合金、镁合金、钛合金、稀贵金属合金等涌现 速度将加快。另外,近年来,液态金属[that remain liquid at room temperature] 逐渐成为学术界、工业界聚焦的热点领域。 作为主导未来高 科技竞争的超级材料之一,液态金属在电子、航空航天、生 物医学、精密机械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。

您认为主要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,以使钢铁行业 改进生产运行、降低成本和挖掘市场机会?

李新创: 钢铁行业应主动参与到下游用钢行业转型升级相关 的材料升级研究中。对行业应用材料的新需求要保持敏锐嗅 觉,采用技术支持、或资金+技术支持等方式,参与下游制造 企业的新产品设计研发环节,确保金属材料与产品研发的同 步性甚至领先性,保证钢铁材料在新产品中的参与应用。这 样才能有效减少被非金属材料替代的风险,而在性能优异、 价格相对低廉的前提下,可能还会占领部分非金属材料市 场,以实现市场机遇的不断扩大。关于生产成本,还是要以 工艺流程优化、创新为突破口,减少能源消耗、提高生产效 率、提高成材率,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。

全球钢铁行业应当如何应对排放问题,尤其是在考虑京都议 定书2050年目标(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%)的 情况下?

李新创: 钢铁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约90%源自于煤、焦 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,因此,钢铁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 首要措施就是实施节能改造,使用太阳能、风能等新能源,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。另一方面,钢铁生产流程又可分为高炉- 转炉流程和电炉短流程,其中高炉-转炉流程吨钢二氧化碳 排放量约2吨,电炉短流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约0.6吨,因 此,提高电炉钢的比例是钢铁行业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 手段。

您认为全球钢铁生产和工艺技术应用在地理分布上将会有怎 样的变化?

李新创: 就中国钢铁生产布局来讲,将由贴近内陆资源型向贴 近市场、利用外矿型转变,呈现出沿海沿江、贴近市场的大 格局、大趋势。在工艺技术上,受环保约束的增强和废钢资 源的积累等因素的影响,电弧炉短流程将得到快速发展。到 2050年,中国电炉钢比例将达到30%以上。我相信,未来 世界钢铁的生产中心仍在中国,其他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会 逐步增加。

未来的冶金行业将会需要员工具备哪些新的技能?

李新创:钢铁从业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必须紧跟钢铁行业的 前进步伐。未来钢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重点在以下六方 面得到加强: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;精益生产理 念;满足环境约束要求的技能;跨国经营技能;智能制造技 能;创新经营发展技能。

归根结底,您对冶金行业的未来感到乐观还是悲观?

李新创: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,钢铁行业 也是如此。从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到今天的减量发展,必然要 经历痛苦的困难期。这将是一个长期、复杂的过程,需要10 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化解产能、结构调整等目标。 同时,在这种大浪淘沙的反复中,也将诞生真正的世界级钢 铁强企,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。“产业升级不 是产业清洗,没有夕阳行业,只有夕阳企业”。因此,对钢 铁行业的未来,我们持有乐观态度。